张献忠屠蜀(3):残酷统治

     张献忠本以为建立了大西王朝,冠冕称帝,就可以尊享皇帝威风。可是他想错了,当上皇帝之后,才是他下坡路的开始。

 

     首先,军事优势丧失了。张献忠的优势是游击战,打得赢就打,打不赢就跑,他从来不打防御战。现在占领了四川,自封为皇帝,建立了都城,那他就得防守疆界,得分兵去各地防守,兵力明显不足。现在别人来进攻,他不能再跑,在硬对硬的攻防战中,张献忠部队战斗力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。他派出去的军队连吃败仗,南明军队逐渐攻克了四川东部南部如宜宾綦江等重镇,向成都逼近。

 

     其次,粮食短缺。大西政权流寇习性不改,征粮征税时,还是采取“打粮”的方式。所谓“打粮”,就是“抢”,放纵士兵在四川各地抢粮食。每五天十天派人出去抢粮,如果出去的士兵不回营,逃跑了,那么这帮人的领队就会被剥皮,其他同伴斩首。对手下士兵尚且如此,对平民百姓如何,可想而知。他们是见粮就抢,见猪就杀,见人就绑,绑起来用火烧烤,逼他供出所知的藏粮地点,见到路上行人端着一碗米,也“杀而夺之”。

 

     这种竭泽而渔的统治方式,进行经济生产已经没有任何意义,“民遂不耕”,田地大片荒芜,百姓大量逃亡外地。那些没有逃亡外地的百姓,也只能躲在山里,哪敢从事生产?没人生产,自然造成粮食短缺,“打粮”也没法进行,军队也吃不起饭。

 

     第三,四川各地反叛浪潮爆发。张献忠天性嗜杀,极端相信暴力,对人民采取残酷的统治。在成都,他规定:城门不得随意出入,凡城里人要出城的,先得到兵马司递申请,申请里得写明某人到某处、左右邻居是谁、由某人担保、某日回城,如果到期未回,先拘左右邻居及保人斩杀;再不回,则取这家人口,不拘老幼,尽行斩杀;城外入城办事者,要在左脸盖上一个印章,出城时,如果印章被汗水冲掉或者不小心擦掉,看不清楚,则立刻斩首。

 

     同时,张献忠采用特务制度,在成都实施严格的言论管制:“每日夜差官请令巡查。巡役则昼扮闲人,混入兵民中省视;夜则听篱察壁,入户逾垣。凡有日间偶语、夜间开言者,不论兵民是非,一概谓之说乱话,立刻锁解皇城”。

 

     张献忠的统治非常残酷,动不动对平民处以酷刑。最令人发指的是,对稍有反抗或语言不满的人,捉来后将其背部皮肤从脊沟分剥,揭至两肩,反披于肩头上,赶到郊外,严禁民间藏留或给予饭食。这些人只能栖身野山古墓,月余而气绝。这就是有名的“小剥皮”!

 

     如此苛刻统治,四川人民岂有不反之理?各地纷纷杀掉张献忠派出的军队和官员,拿起武器反抗。

 

     面对人民的反抗和敌军的壮大,张献忠开始不慌不忙,认为凭借其数十万精兵,扫荡这些反贼不费吹灰之力。哪知道他派出去的军队,全被消灭干净,所占领的城池,也一个一个丢失,他自己的军心也越来越不稳定。到最后,他能够直接掌控的区域,只有成都及保宁二府。

 

     张献忠慌了,天天喝酒,天天杀人。当时,有两个在四川的基督教传教士,一个是意大利的利类思,一个是葡萄牙的安文思,在张献忠占领成都的时候,成为了张的俘虏,张献忠让他们两人跟随其一年多。在逃离后,他们写下了《圣教入川记》,记录了张献忠的在成都时的所作所为。

 

     据记载:某日,他心情不好,即杀军官三人,原因是高谈阔论,绝无顾忌;某日,又杀文官一人,原因是吸烟太多,精神疲惫;某日,又杀太监七名,原因是没有把军官私下的议论报告给他。无论是宫内男女还是大小官员,只要稍不如意,即处以或绞刑,或斩首,或凌迟碎骨。有一位张献忠宠爱的武官,因为没有按其要求读条文,冒犯了张献忠,被鞭打致死;还有位官员,因谏张献忠少杀无辜,而被重刑处死。

 

     或许是喝酒太多,张献忠精神开始恍惚,零星杀戮渐渐变成集体屠杀:有一次,部下大将孙可望远征回成都,张献忠部下的文官们按明朝官场旧例,出城远迎,进献贺礼,张献忠听说其还在沿用明朝旧例,大怒,于是把出城迎接的200人都大棒打死。还有一次,因为某小问题,张献忠杀掉了其下属300多名文官。有人劝他说把官员都杀光了谁还为他服务,张献忠说:“文官怕没人做耶?”

 

     除了杀官兵和平民,张献忠还热衷于杀亲人和身边人。据说:某日晚,他的一个幼子经过堂前,张呼唤,子未应,即下令杀之。第二天晨起后悔,召集妻妾责问她们昨晚为何不救,又下令将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悉数杀死。这是野史传说,也许不太可靠,但也说明民间对张献忠的嗜杀本性印象深刻。

内容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。

转载注明出处:http://www.psjkcy.com/mes/zhang/2020/0320/1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