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是一篇规定动作,因为年内要完成“江口沉银”的社科课题,所以索性把“江口沉银”的资料进行一遍梳理,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与系辞书友一起分享。
不妥之处,敬请斧正。


【江口沉银遗址概况】
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,2010年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(眉府函[2010]142号),遗址保护范围为东西各至河提,南至岷江大桥,北至府河、南河交汇处,面积100万平方米。清代以来的文献中多记载明末大西军领袖张献忠曾沉银于此: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《鹿樵纪闻•献忠屠蜀》、彭孙贻《平寇志》、彭遵泗《蜀碧》卷三、清朝官修《明史》、《明史•张献忠传》、袁庭栋《张献忠传论》、清代光绪三十二年(1873年)《大清历朝实录》、杨鸿基的《蜀难纪实》、欧阳直《蜀乱》又名《欧阳氏遗书》、冯苏的《见闻随笔》、费密的《荒书》、都江堰贡生高履和《普照寺源流记》、《彭山县志》、嘉庆十七年《乐山县志》卷十《人物志》、光绪《青神县志》、民国《江津县志》等文献中都有类似记载,只是说法略显不同,一称“锢金”,一称“水藏”。近年来在当地工程建设中发现了大量文物,文物出水地点与文献记载张献忠“江口沉银”地点一致,出水文物中包括铭刻年号的金册、银锭及“西王赏功”金币、银币等。




【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主要历程】
2016年4月 国家文物局批准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水下考古项目。
2017年1月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水下考古正式启动。
2017年4月 首期水下考古收官,发掘面积约2万平方米,出水文物3万余件。
2018年1月 第二期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启动,目前发掘仍在进行中。
2018年4月 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荣获“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”。


【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特殊意义和价值】
它是本轮入选的唯一明代遗址、唯一水下考古项目。
它是一次特定时代、特定人物、特定事件对应的考古发现。
它是全国首次志愿者全程参与的一次考古发掘。
它与文献中记载的大西军领袖张献忠与明代参将杨展“江口之战”这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。
它为我们解决有关张献忠的诸多历史传说提供了科学依据,为研究张献忠大西军征战历史、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。
它对认识明代中晚期的政治制度、社会经济、物质文化乃至明末清初以来的社会历史走向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它开创了考古新方法,为今后滩涂考古、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工作范式和经验借鉴。


【张献忠生平】
张献忠是明末农民起义中与李自成齐名的农民领袖,陕西延安人。在明末大起义的潮流中揭竿而起,成为了农民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。在其前半段起义生涯中,多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,起义军的活动范围遍及陕、晋、豫、鄂、赣、湘、皖、川等广大中西部地区,并在占领武昌后建立大西政权;而后期在崇祯十七年七月(1644年)攻克成都以后则正式建立了政权,称帝,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权建设,这一时期直到大顺三年十一月(1646年)张献忠在西充与清兵作战时中箭身亡。其间1646年大西政权内外交困,张献忠想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,在彭山江口镇河道内遇杨展武装战败沉船,大量财物沉于江底,即为今天的彭山江口沉银遗址。

【张献忠主要行军路线图】
①1635年攻占明中都凤阳,烧皇陵和龙兴寺。②1641年攻入襄阳,杀襄王朱翊铭,后进攻信阳、南阳。③1642年张献忠从安徽出发,1643年攻占武昌,杀楚王朱华奎,铸“西王之宝”,后进攻湖南江西大部分地区,年底至夔州。④1644年攻占重庆,杀瑞王朱常浩,后分水陆两路进攻成都。七月占领成都,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。⑤1646年,大西政权内外交困,向岷江转移财物,在彭山江口镇岷江河道内遇杨展武装战败沉船。后向北进军,十一月死于西充凤凰山。


【张献忠大事年表】

【主要出水文物】
种类以金、银、铜、铁等金属材质为主。其中包括张献忠大西国的金封册、“西王赏功”金币及币范、“西王赏功”银币、“大顺通宝”铜币、铭刻大西国国号的五十两银锭和运载银两的“木鞘”等;明代蜀、楚、荣等藩王府的金封册、银封册和铭刻万历、天启、崇祯等年号的五十两银锭等;此外还有戒指、耳环、发簪、手镯等各类金银首饰;铁刀、铁剑、铁矛、铁箭镞等各类兵器;金锁、金纽扣、金顶针,银镜、银带扣,铜镜、铜绦钩、铜锁、铜钥匙,铁秤砣、铁篙杆等各类生活用具。
出水文物的时代,从明代中期延续到明代晚期;来源地域广泛,北至河南、陕西,南至两广,西到四川、云南,东到江西,范围涵盖了明代的大半个中国;等级较高,包含了诸多张献忠大西国及明代皇室文物。





